2025年9月23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同球共济 和平之声”电影音乐会上发表致辞。 谢锋说,中国人民最早奋起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十四年浴血奋战,死伤三千五百万人,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美两国人民患难与共、携手抗敌,谱写了生死与共的英雄篇章。飞虎队不远万里驰援中国,驼峰航线在冰雪中输送希望,史迪威公路贯通前线与后方,杜立特行动彰显守望相助的力量。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中美人民用生命友谊谱壮歌,拯救了人类文明,保卫了世界和平,深刻阐释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的真理。我们要永远铭记和珍视这段历史,永远坚守真相、捍卫良知、弘扬正义。(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网站)--> 【编辑:付子豪】
新华社联合国9月26日电(记者潘云召 刘畅)当地时间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讲话。 李强表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回首既往,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启示: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最热切的共同期盼,团结合作是人类进步最强大的力量源泉,公平正义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价值追求。 李强强调,中国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始终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努力推动提升人类福祉。这些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应对世界变局、破解紧迫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特别是这个月初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指引了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路径。中方愿同各方一道采取协调有力行动,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李强指出,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冷战思维卷土重来,国际规则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国际体系屡遭破坏,人类再一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凡天下有识之士都不禁要问:历经磨难,人类难道不应该更有良知、更加理性地善待彼此、和平共处?面对诸如人道主义灾难的种种不堪,难道可以对那些公然践踏公平正义的暴行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对一些毫无底线的霸道霸凌行径,难道应该因慑于强权而保持沉默、逆来顺受?先辈们在建立联合国之初的那一腔热血和执着追求,难道就任其在历史的天空中随风飘散?中国人常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追求和平、进步、发展,就是我们纪念胜利的初心所在,就是我们携手奋斗的使命所在。我们或许不能回到过去,但完全可以创造更好的未来。在世界变乱交织之际,我们要共筑和平、共享安全。在全球增长乏力之际,我们要重振合作、谋求共赢。在多元文明激荡之际,我们要倡导对话、美美与共。在新型挑战频出之际,我们要携手应对、共护家园。 李强表示,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安全的坚定维护者、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践行者、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负责任参与者。面向未来,中国愿同各方一道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弘扬多边主义精神,积极落实四大全球倡议,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断迈进。 【编辑:李润泽】
簪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集传统文化瑰宝与东方美学典范于一身,更将唐宋风雅绘于云鬓之间,以花团锦簇的外观阐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这一古老艺术正跨越时空,以“电子簪花”这一新兴形态走进年轻人的数字生活,呈现出从“体验消费”到“文化创作”的转变,折射出年轻群体文化认同的深层变迁。--> 非遗魅力:传统簪花的商业价值。簪花之所以受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其并非简单的装饰物件,而是沉淀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复合体,贯穿中华文明的关键节点。簪花始于汉朝的简约素雅,在唐朝走向普及,至宋代达到鼎盛,彼时的簪花已突破“女性专属”的边界,成为全民追捧的社会风尚。苏轼笔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的诗句,生动描绘出宋代士人簪花夜游的热闹场景;《宋史·舆服志五》更详细记载了簪花的等级礼制,从材质到色彩的严格划分,让簪花从日常服饰文化演变为政治符号。除了政治与审美价值,簪花还承载着民间社会的精神寄托。在传统民俗中,簪花是“辟邪纳吉”的信物:婚礼上的簪花象征姻缘美满,重阳节的簪花寓意驱邪避秽,“四相簪花”的民间佳话更赋予其仕途祥瑞的象征意义。这种“美”与“善”的双重属性,让簪花跨越千年仍具生命力。 传统簪花以“体验消费”的形态重新走近年轻人,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美学体验,更延伸至文旅、疗愈、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年轻人触摸传统文化的“沉浸式入口”。在文旅融合领域,簪花与民族风旅拍的结合催生了民俗产业化新路径。福建蟳埔、云南大理等地的“簪花旅拍”项目,让年轻人在体验渔家文化、白族风情的同时,以簪花为媒介完成对非遗的“打卡式消费”。簪花旅拍不仅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更使景区商铺空置率持续下降,“以文气聚人气”成为多地文旅发展的制胜法宝。在心理疗愈领域,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簪花疗愈工具箱”,通过簪花制作过程中的专注与审美体验舒缓情绪。在教育领域,簪花通过非遗课堂、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融入,让年轻一代感知传统工艺的匠心与温度。 目前,传统簪花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以“设计-制造-服务”全链条体系带动就业,从上游的材料研发到下游的文旅服务,构建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产业闭环。这种“可消费、可体验、可参与”的属性,让传统簪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中可触及的文化符号,为电子簪花的兴起奠定了认知基础。 形态革新:电子簪花具有创作属性。年轻人通过修图软件、AI 绘图工具、数字设计平台,为虚拟角色、动漫形象甚至自己的照片设计簪花,实现主动创造。电子簪花的流行,本质是年轻群体在数字时代对文化表达需求的精准回应,其创作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低门槛创作打破年轻人参与限制。传统簪花的制作需掌握专业工艺,而电子簪花借助数字工具,可实现“低成本、即时性”创作,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二是满足年轻人个性化设计,释放表达欲望。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在电子簪花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传统簪花虽美,却受限于历史样式与实物形态,而电子簪花则打破这一束缚,每一件电子簪花作品,都是年轻人审美趣味、兴趣爱好与文化认知的独特投射。三是社群化传播强化创作价值。电子簪花的创作与社交场景深度绑定。年轻人将完成的作品分享至社交平台,获得网友的“点赞”“评论”等,让电子簪花从个人创意行为,升级为社群认同的载体,进一步强化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结。 无论是传统簪花的“体验消费”,还是电子簪花的“创作创意”,实则都是年轻群体主动的“文化拥抱”,呈现他们从“认知”到“参与”、从“复刻”到“创新”的进阶逻辑。传统簪花的文旅消费、电子簪花的数字创作,起初多聚焦本土文化,但随着传播范围扩大,这种认同逐渐具备国际视野。巴黎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簪花造型引发国际媒体广泛报道,让世界看见中国非遗的美学;海外簪花工作坊已覆盖多个国家,展现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影响力。 电子簪花的兴起恰恰说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始终在于能否与每一代人的情感、审美与生活方式深度共鸣。 (作者:常晶 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5年09月28日 03版 【编辑:王琴】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应妮)秋意漫京华,中山公园音乐堂内,一股源自秦岭的“山河之气”随乐声涌动。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26日晚在此首演,谢幕时长达五分钟的掌声表达了观众的喜爱之情。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现场。 主办方供图 作品以六个乐章徐徐展开,借助埙的苍凉、笛的清越、古筝的灵动与二胡的缠绵,将秦岭的云雾、溪流、古道与烟火生活一一谱入乐章。多媒体视觉与音乐交织,营造出“音画相生”的沉浸体验,让观众仿佛置身山间,感受秦岭的呼吸与脉搏。 “第一次站在太白山巅,风裹着雪粒打在脸上,我突然懂了,秦岭的‘雄’不是喊出来的,是沉在骨血里的。”《云横秦岭》作曲程池回忆起创作经历时仍眼含光亮。“我们不想把秦岭写成‘风景音乐’,而是要写出它的‘魂’——自然的魂与文明的魂。” 指挥家高伟指出,“《云横秦岭》不仅是在演奏一座山,更是在讲述一段文明。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让更多人理解秦岭在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现场。 主办方供图 陕西旅游集团副总经理、陕西民族乐团执行董事赵月望表示,乐团今年连续推出的《云横秦岭》《关中,关中》《丝路之声》三部作品,与经典之作《永远的山丹丹》共同构建起陕西文化的民乐版图,为国人打造一座“流动的秦岭文化博物馆”,是集团重要的文化战略实践。 民乐的“根”在传统,但“生命力”在创新。陕西民族乐团有75年的历史,曾演绎《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经典,此次《云横秦岭》携秦岭之魂、秦汉之韵“北上”,将三秦大地的自然风貌与文明记忆装入音符,不仅有民乐的写意与含蓄,又融入交响乐的结构张力,展现出民族乐器表达宏大叙事的强大能力。当民乐与山水相遇,当传统与创新共鸣,秦岭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成为连通古今、对话世界的文化符号。(完)--> 【编辑:刘阳禾】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9月27日5时49分在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北纬34.91度,东经104.58度)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记者从陇西县了解到,有房屋倒塌,暂未收到人员伤亡报告。总台记者已赶往现场。 (总台记者 王妍 邢博)--> 【编辑:李润泽】
当地时间9月25日,央视记者从多方确认,联合国安理会暂定在26日下午就中国和俄罗斯提出的延长伊核协议制裁豁免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 8月28日,英国、德国和法国致函安理会主席,要求根据伊核协议条款恢复对伊朗制裁。 在9月19日,安理会表决未能通过延长豁免的决议草案。 据了解,中俄草案主张将伊核协议和第2231号决议延长六个月至2026年4月18日,以进行对话。该草案于8月28日“印蓝”(投票前最终版本)。(央视记者 徐德智)--> 【编辑:叶攀】
大国工匠是高技能人才的杰出代表,记者近日从全国总工会了解到,我国首批通过自主培育的大国工匠人才名单公布,持续壮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技能底座”。 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上,我国首批200名高技能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培育正式被授予“大国工匠”人才称号。 大国工匠彭菲:作为一名大国工匠,我也深刻体会到,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关键力量。我们既要成为技术落地的“催化剂”,不断帮助企业解决从算法创新到产品落地的问题;也要成为产业升级的“推进器”,把AI技术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效能。 今年以来,各地都在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在广东,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数字技能等领域,把培训建在产业链上,今年全省已建成171条产业、教学、评价衔接融通的技能生态链。佛山市人社局就和一家机器人企业共同成立了培训班,企业导师与行业专家全程指导学员,帮助学员全面提升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专业学生 林炜泰:学习效率很高,我通过行业专家认证后,就直接来到公司这个产线机器人编程岗进行实习,我现在每个月的实习工资是4000元左右。 宁夏开展首批数字技术工程高级工程师评审,引导更多人才向数字技术领域聚集深耕; 湖北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面向本企业职工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企业可自主评价人才、自主使用人才; 江苏省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流动渠道。 浙江持续打造技能人才“增技增收”先行区,形成差异化技能工资协商体系,鼓励各地将高技能人才要素与企业用地、用能等相关激励政策挂钩,激发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提高技能人才工资待遇的内生动力; 上海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对人工智能训练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17个职业(工种)的劳动者,职业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上调30%。 人工智能训练师 孔令锴:今年,我获得了高级人工智能训练师证书,还获得了政府的补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这让我们投身新兴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有了非常大的信心,干劲也更足了。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 【编辑:李润泽】
中新社北京9月27日电 德黑兰消息:关于延长伊朗制裁豁免期限的决议草案26日未获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通过。伊朗27日召回该国驻英国、法国、德国大使。伊方警告称,若重启对伊制裁,将中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27日报道称,英法德三国滥用伊核协议争端解决机制,企图恢复已被联合国安理会撤销的决议,鉴于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伊朗决定召回驻英、法、德三国大使,就相关问题进行磋商。 伊朗迈赫尔通讯社当天消息称,伊朗驻英国大使已经离开伦敦。 联合国安理会26日下午就旨在延长2015年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与核可该协议的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同意票数未到9票,草案未能获得通过。 英法德三国8月28日以伊朗未能履行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为由,通知联合国安理会,依据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根据该机制,除非安理会就继续解除对伊朗制裁通过决议,否则2015年以前的对伊制裁将在30天内恢复。 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称,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齐26日在安理会投票结束后表示,伊朗一直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负责任成员国,以透明的方式追求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目前的危机是美国2018年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且欧洲三国(英法德)未能履行承诺采取有效行动造成的直接后果。 他还谴责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袭击伊朗核设施,暗杀伊朗科学家,而欧方未谴责其“国家恐怖主义”行为。 阿拉格齐警告称,如果重新启动对伊制裁,伊朗本月同国际原子能机构达成的协议将中止。(完) 【编辑:陈海峰】
本报讯(记者 于锋 王宏伟 通讯员 靳扬扬) 记者9月25日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无锡斗山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这是长江下游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斗山遗址于2023年在无锡市新锡快速路工程的考古前置调查中被发现,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堆积为主体。斗山遗址考古总领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告诉记者,此次考古最重大的发现是遗址的三条壕沟和内外两道墙,其中内墙及其外侧壕沟闭合完整,大致呈圆角方形,外墙及其外壕主要在遗址北半部,南半部分暂未发现,可能已被现代水系和村庄占压或破坏。壕沟和墙体内出土的陶片属于马家浜文化,碳十四测年表明,遗址年代不晚于距今6000年。--> 【编辑:于晓艳】
中新网长春9月25日电 (高龙安 李彦国)站在吉林省梨树县的玉米田旁,年近七旬的戴锜望了很久。“我父亲从20多岁时离开这里,一直到过世,都没有再回到东北老家。” 25日,为期一周的海外台胞代表人士吉林参访活动在长春收官,来自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的20余位海外台胞代表先后走进吉林市、四平市、长白山、长春市等地,了解大陆近些年的发展与变化。 戴锜是美国华人票房文化传播公司总裁,此行对他来讲也是一次寻根之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戴锜的父亲赴沈阳从事印刷行业,又于1948年跟随亲戚到台湾。最近20多年,戴锜多次回到大陆走访,“我要替父亲走完这段回家路,替他回到祖国。”9月22日,吉林四平,戴锜(居中)在梨树县了解二人转文化,与演员合照。 张至弘 摄 在戴锜儿时的记忆中,父亲的家乡是厚厚书本中的一页,只能从字里行间想象着那片土地的大致方位与物产。“书本上关于家乡的记录很少,我以为那里是一个小村镇。”虽然戴锜出生在岛内,但家里一直保留着东北人的生活习惯,每年秋天都要买上百棵白菜腌酸菜,到了冬天再把腌好的酸菜分给亲朋和邻里。 在位于长春的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参观时,戴锜忽然在东北军将领王铁汉的照片前停下脚步,“我认识照片里的人!”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团长王铁汉率领爱国官兵英勇抗击猖狂来犯的日军。 戴锜站在照片前讲起往事,“我的父亲(20世纪70年代)在岛内开办印书馆,我常常骑车到王铁汉爷爷家里,帮他送回忆录的校对稿,他会给我讲起东北的故事。” 1998年,戴锜从父亲的遗物中找到关于家乡梨树县的位置和亲人的线索。2000年,他第一次来到大陆,终于与亲人们见面,彼此紧握双手、泪眼蒙眬。 “这片玉米田的尽头就是父亲的家。”现在的梨树县已成为产粮大县,各型新式农机及视频监控、传感器、遥感卫星等成了农民手中的“新农具”。“如果他看到家乡有这样的变化,一定会无比高兴。”戴锜说。(完)--> 【编辑:王琴】